湛庐APP - 对话最伟大的头脑,与最聪明的人共同进化,在哈佛看美国
纸质书

在哈佛看美国

在世界经济和历史的变局中,以经济学思维重新审视美国的社会万象
¥ 67.43会员价:¥ 44.95


[内容简介]

●2020年注定要载入不断向前延伸的当代世界历史。新冠疫情大范围扩散,中美贸易冲突频发,又逢美国总统大选,在这三个重大事件叠加的背景下,李井奎教授有幸进入哈佛大学访学,在美国度过了既平凡又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个神圣的学术和理论思考高地,李井奎用经济学思维作为利器,冷静又不失温度地观察和思考美国社会,给我们带来新时代、新视角下的美国印象。

李井奎教授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细心观察,书写了新冠疫情对美国造成的冲击,以及在疫情和大选背景下美国社会暴露出的种种社会危机、社会问题。在世界经济和历史的大变局中,这样的反思将帮助我们认清能促使如今人类社会经济增长和增进人类福祉的制度应该是什么样的,体现出一位精英知识分子的智慧、责任和人文情怀。

[编辑推荐]

●2020年对于世界来说都是特殊的一年,作者亲临现场,观察到了在这个急剧变革且充满不确定的时刻美国的社会万象,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和独到的判断,为读者呈现了一位经济学家细致的观察与思考,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汪丁丁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韦森专文作序推荐!

浙江大学文科教授史晋川,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吉林大学“匡亚明学者”教授李晓,中国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经济系荣休教授赖建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梁治平,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董保华,浙江大学心理系教授曹立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曹正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邓安庆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各方赞誉]

 

井奎著述勤奋,2020年在哈佛访学,见闻颇丰。他的这本文集,是初到美国所感最可表达的印象,而将来必有更深层的感受在适当时机涌现于他的思想世界。

——汪丁丁

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在世界经济和历史的大变局中,认真反思当下美国社会的问题,从而认清能促使人类社会经济增长和增进人类福祉的制度到底是怎样的,这才是经济学家乃至全社会所应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韦  

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2020年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个黑天鹅,本书作者当时正好在哈佛大学访学,通过自身的观察把他对美国社会的感受表达了出来。无疑,独特的经历和经济学科的视野,让本书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理解美国的视角。作者文笔优美,叙事颇有代入感,使得本书不仅富有思想深度,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史晋川

经济学家,浙江大学文科教授

 

大疫能帮助我们更透彻地看到一个社会的底色。作者在本书中十分冷静地重新审视了美国社会、美国历史和一代人心中的美国印象。这种着眼当下、超越现在的思考一定会裨益于未来。

——刘守英

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在疫情冲击与大选喧嚣之际,李井奎教授身居美国,以经济学的逻辑和对美国历史、文化与政治的深刻理解,向读者展示、剖析了当今美国的各种社会现象。作者对美国社会问题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对于没有机会亲临美国、阅读美国的读者而言,既有光怪陆离之感,也有醍醐灌顶之震撼,更体现出一位年轻经济学家的智慧、责任与人文情怀。

——李 晓

吉林大学“匡亚明学者”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20年在哈佛大学访学一年,李井奎巧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上半年的传统课程中断,让他有充裕的时间与心情,逛遍大波士顿的景观,也浏览了哈佛大学惊人的图书馆与博物馆。疫情反而是难得的体验,让他独享宽敞的法学院图书馆。30年前,我也在哈佛大学待了一年,也完成一本书稿,对井奎的心境与雀跃感同身受。这一年是我们学术生涯的转折,只是差了一个世代。他的朝气让我感受到岁月的巨轮,他正在奋力奔进,而我已在“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时只道是寻常”。期盼井奎范例,能启发更多的学界生力军。

——赖建诚

经济思想史学者,中国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经济系荣休教授

 

非常之时,非常之地,一个中国经济学人的美国观察:独立、专业、理性,且不乏热情与关切。透过其笔端,读者不仅能领略作者分析问题的客观和冷静,也能感受到其悲天悯人的情怀。

——梁治平

法学家,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在灾难当中,有时候最能看清楚一个国家的运行机制。作者在疫情这样的大环境下,虽然被“封锁”在美国,但也给他提供了冷眼看世界的机会。结合美国上下几百年的历史,作者以专业且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真实的画卷,值得一读。

 

——董保华

劳动法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因女儿在美国留学,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所以我这几年常去美国。时间短则数周,长则数月,自己觉得对美国应当是比较熟悉了。但如果有人要让我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美国,特别是美国的社会特色,我还真感到非常困难。在读了李井奎教授的大作《在哈佛看美国》后,我发现我这个问题被解决了。李教授以亲身经历,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美国的社会特色进行了客观描述,读完这本大作,基本上就可以了解当代美国社会的主要轮廓了。

 

2020年是个多事之秋,这一年里,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世界,美国更是被其折腾得苦不堪言。再加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在全美引发的“黑命贵”运动,特朗普与拜登的总统选举大战,美国各种典型的社会问题在这个多事之秋几乎是全部显现了出来。李教授的这本大作,对这一年暴露的美国社会的典型问题作了非常精彩的介绍。在写作技巧上,既有宏观场面的描述,也有典型案例的介绍;既有理论层面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也有具体事件的生动描述、详细介绍。读后如同亲临其境,感悟颇深。建议有兴趣了解美国社会特色的读者都能认真读一遍这本大作,尤其是对第一次去美国,或准备去美国学习、生活的人。认真读一遍这本著作,将对你更好地了解美国,适应在美国的生活提供意想不到的帮助。

 

——曹立人

浙江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读过许烺光先生的《中国人与美国人》,也读过费孝通先生的《美国人的性格》,前者是人类学家,后者是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他们都是在中国历经战乱和坎坷之后看美国。井奎教授新作《在哈佛看美国》,是经济学家看美国,是新时代、新视角下的美国,将带给我们新的思考。

 

—曹正汉

社会学家,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经济学人的眼光不总是聚焦于投入和产出的利益计算,而是清明的理性。经济理性也不只是单向度地发现“看不见的手”所具有的自发调节功能,因为“看不见的手”有时是市场,有时是更隐蔽的精神。精神可以在人的灵魂深处撑开一片明亮的天空,引领我们在迷茫、混沌、恐惧甚至绝望的时刻,具有某种理性反省的能力,接纳他人批评的气度,展开有意义的对话,从而与自身和解、与世界和解。我特别羡慕作者在疫情大暴发时,在各种乱象丛生时,能够聆听美国伦理学家是如何讲病毒大流行背景下的伦理学的,这种伦理学不是发布道德命令,不是言不由衷地鼓动别人,而是在各种主观立场之间展开对话讨论,看究竟哪一种行为方式具有更为正当的理由。这才是激发理性的力量,是帮助我们走出撕裂与恐惧的力量,是促进社会凝聚的力量。该书的可贵之处就是作者亲临现场,观察到了在这个急剧变革且充满不确定的时刻美国的社会万象,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和独到的判断,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病了并不可怕,只要不拒绝医治,还有生的希望。

 

——邓安庆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著名黑格尔研究专家

[前言]

在哈佛看美国

美国病了。她变得敏感、多疑、偏狭。可能是我身在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的缘故,2020年8月底,我的微信密集性地收到了许多国内朋友和亲人的问候,因为他们听说美国北得克萨斯州大学对中国接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的访问学者以及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公派出国留学项目”参与者)下达了一份逐客令。这是由该校教务与学术事务副校长办公室在2020年8月26日发出的邮件所透露的消息。北得克萨斯州大学通知和我一样持有J-1签证的来美国参加“交流访问者计划”的中国学者,校方将终止与中方的合作关系。这就意味着,那里的许多像我一样的访问学者必须在一个月内离开美国。现在正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期,回国的机票一票难求,价格高达四五万元人民币之巨,大约是平常的5~8倍。即便是这样的高价机票,也不见得能买到。我在哈佛大学的一位同事在半个月前回国,之前刷票刷到了神经质的地步,最后竟然峰回路转,幸运地买到了她所在城市的包机机票,才算是安然渡过这道难关。由此可以想见,北得克萨斯州大学那些与我一样的学者和学生接下来这一个月该多么狼狈!

回想起两年前,也就是2018年的这个时候,我把我的一份研究计划寄给了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知名劳动经济学家理查德·弗里曼(Richard Freeman)。在等待了半个月之后,我收到了弗里曼教授热情洋溢的回信。他一方面肯定了我的研究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指出可能的问题所在。收到回信后,我仔细品读教授的细致评论,真心钦佩弗里曼教授的学术造诣,他对文献的熟悉程度以及在理论方面的深厚修养使他很快就抓住了我研究的核心问题,并指出了数据上存在的不足。在信的最后,弗里曼教授表示他愿意邀请我来哈佛大学法学院他负责的一个劳动法律研究中心访问一年,以期在这个问题上有更进一步的研究与合作。

直到现在,我都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兴奋之情!能到哈佛大学这样的国际学术重镇去访学,这可能是每一个学人都梦寐以求的机会。而且,我之前虽然也到过新加坡等地访学,可那还是没有真正接触西方文化。能够到美国去,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机会。于是,我接下来积极准备英语考试,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的出国访问学者项目,办理护照,准备出国相关事宜。虽然程序非常烦琐,但最后,我终于在2019年10月成功办理赴美签证。那一天,我在微信上发了一条朋友圈:“哈佛,我来了!美国,我来了!”

1957年秋,知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从基隆港出发,跨过太平洋到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他搭乘一艘货轮,在海上颠簸57天,先到菲律宾装载货物,再到夏威夷檀香山(火奴鲁鲁旧称)补给淡水,然后借道巴拿马运河,从切萨皮克湾的巴尔的摩登陆美国。先生慨叹,美国物阜民丰,自然条件无可比拟。而我到美国搭乘的是海航从北京直飞波士顿洛根国际机场的波音747客机,仅13个小时就顺利抵达。在之后的一个月时间里,我除了与旧友相见,就是在新同事的带领下游览波士顿风光。虽然波士顿与中国的大都市大不一样,这里没有多少高楼,人口也不甚稠密,但对于我这样刚刚踏入异域,一直从历史书中认识波士顿这个地名的中国人来说,还是足够新奇的。我在那段时间听了一些音乐,后来每次再听,都会唤起一种异样的异域神秘感。

到了2020年1月底,哈佛大学终于开学。我与教授见了面,初步报告了论文的研究进展,然后就怀着兴奋的心情开始探索哈佛这座学术上的宝库。

我想,如果有天堂,那么它最好的样子就是哈佛大学这样吧!

哈佛大学的图书馆不下数十座,主图书馆下面有七八层那么深。我徜徉在书海中,不禁感叹在这样的世界文明的顶峰上,知识的无限和生命的无穷。那一本本的书籍,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贡献了才智,又悄然隐没在历史的深处。同时,哈佛大学的课程以及各种研讨会多如牛毛,初来乍到,我只感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根本不够用。但沉淀了一段时间之后,我认识到,哈佛大学虽然是一座宝库,但若想不空手而归,只能捡起一两颗珍宝,读深学透,否则贪多务得,必然两手空空。

因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许多人说我2020年来美国访学,是一个大大的遗憾。许多师友在关心我的安危的同时,也深深地为我感到惋惜。我最开始也有这样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从2020年3月底开始产生的。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初期,我们在美国的生活基本没有受到影响。对美国人而言,中国远在天边,他们自己的生活则一切照常。公共场合人声鼎沸,处处体现着美国人爱社交的天性。但我们这些在美国的中国人,都为祖国捏着一把汗。

这个世界变化得如此之快,让人猝不及防,都来不及思考什么,疫情就开始在美国大规模蔓延。而特朗普政府在防疫上的表现,也让许多人开始对美国式的社会治理模式感到困惑和不满。截至2020年9月初,全美有600余万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死亡人数不断攀升,可是,以特朗普为首的美国政府想得最多的不是防疫,而是重启经济和修改感染与死亡人数数据。听特朗普总统的记者会,无论多么糟糕的事情,他总能找到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或角度,有时候真有些为他感到脸红。

到了2020年5月底,非裔美国人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因白人警察德里克·肖万(Derek Chauvin)不当执法而身亡,全美掀起了“Black Lives Matter”运动。一时间,全美各地打砸抢烧不断,即便是高等教育极为发达的马萨诸塞州也不例外。5月底和6月初,我走在波士顿的街道上,看着满街装甲车和荷枪实弹的民兵与警察,回想1月时的“岁月静好”,真是感慨万千。

现在,唐纳德·特朗普和约瑟夫·拜登分别获得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提名,在报纸和电视上轮番投放竞选广告。这一切似乎表明美国社会充满着各种撕裂—阶层的撕裂、种族的撕裂、地域的撕裂。在我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知识分子眼里,美国在变得越发具象的同时,也在变得越发模糊。

我开始反思,我想重新认识一下那个曾经在我的世界观中起到巨大引领作用的美国形象。

如果2020年不是这样一副模样,我很可能过的是另外一段人生。我会全身心地沉浸在哈佛大学的学术氛围中,尽可能地在象牙塔中汲取营养,写论文,为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收集资料……我可能会在假期里开车与朋友们一起横跨美国去旅行,然后收获满满地回国去。

时代的喧嚣,改变了许多人。我也被这个浪潮裹挟着,不知去往何方。

但我现在很感激自己遇到了如此不平凡的一年,它让我开始重新思考美国。如果仅仅从这些新闻来看美国,我们确实可以这样认为:美国病了。但是,如果她真的病了,那么,我们只有了解了她的病因,才能真正学会如何与她相处。而如果你走近美国人的生活,一天之中无论何时,你总能看到成群结队跑步的美国人,他们精神昂扬、热情友好。另外,自由和法治仍然是这个国家的制度基础,美国经济依然有着强劲的增长动力,我们不能低估美国的力量。

也许,不是美国病了,她只是在调整而已。也许,我,或者如我一样的普通中国人,过去并没有看见真正的美国,或者是我们宁愿相信自己想看到的那个美国。

毕竟,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国也一样。

距离2021年1月我结束访学回国,还有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正值美国大选,疫情仍在肆虐,美国社会风云变幻。在这个罕见的时期,我愿意用这支钝笔,写下我作为一名普通中国知识分子的观察与思考。它不一定是完美的,但一定是真诚的。请各位读者朋友和我一起,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在哈佛校园里看美国!

2020年9月2日星期三

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