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庐APP - 对话最伟大的头脑,与最聪明的人共同进化,人人都该懂的新核心素养系列·通识篇(套装全12册)
纸质书

人人都该懂的新核心素养系列·通识篇(套装全12册)

人人都该懂的新核心素养系列-通俗读物
¥ 555.6会员价:¥ 370.4


湛庐文化“人人都该懂的新核心素养系列”

通识能力才是决胜未来的能力

涵盖科学简史、认识论、工程学、批判性思维、科学哲学、启蒙运动、艺术、美学等12个通识领域

《人人都该懂的新核心素养系列·通识篇》(12

New Literacy Series·General

①《人人都该懂的科学简史》②《人人都该懂的古典音乐》

③《人人都该懂的认识论》④《人人都该懂的工程学》

⑤《人人都该懂的艺术》⑥《人人都该懂的美学》

⑦《人人都该懂的批判性思维》⑧《人人都该懂的心理学》

⑨《人人都该懂的科学哲学》⑩《人人都该懂的哲学》

⑪《人人都该懂的法庭科学》⑫《人人都该懂的启蒙运动》

打下坚实的通识基础

来自世界高水平大学的通识课程

全球知名高校的一线教授、讲师联手打造

适合阅读年龄:15岁及以上


[基本信息]

分类:通俗读物

书名:《人人都该懂的新核心素养系列·通识篇》

作者:[英]肖恩·F.约翰斯顿

套装定价:740.80

开本:32K

总页码:3086

总印张:102.75

总字数:2130千字

出版时间:20228

出版社:湛庐文化

图书品牌:湛庐文化·心视界

ISBN:9787213092312(《人人都该懂的心理学》)


[营销标题]

打下坚实的通识基础

来自世界高水平大学的通识课程

涵盖科学简史、认识论、工程学、批判性思维、科学哲学、启蒙运动、艺术、美学等12个通识领域

全球知名高校的一线教授、讲师联手打造

适合阅读年龄:15岁及以上


[内容简介]

《知识大迁移》的作者威廉·庞德斯通认为,面对不确定的未来,知识学习的方式被颠覆,与其精深地学习一门科学,不如更广博地学习,比起学科明确的专业知识,常识懂得多,反而会更富有、更幸福。这个颠覆性的观点,给了很多人警醒,那就是对于知识广度和常识性知识的长期忽略。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生命观念、理性思维、审美情趣等,这些都是现在这个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换句话说,要想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就要学习丰富的跨学科知识,提高跨学科能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

《人人都该懂的新核心素养系列·通识篇》这套书既有人文学科,又有自然学科;既有经典学科,又有新兴学科;涵盖科学简史、认识论、工程学、批判性思维、科学哲学、启蒙运动、艺术、美学等12个通识领域。

套书的内容均来自世界高水平大学的通识课程,由全球知名高校的一线教授、讲师联手打造,从现实生活入手,拓展知识广度与深度,解读通识科学的关键问题,适合对通识课程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特别是对15以上的青少年读者,可以帮助他们打下坚实的通识基础。

[编辑推荐]

打下坚实的通识基础

对不确定的未来,知识学习的方式被颠覆,与其精深地学习一门科学,不如更广博地学习,比起学科明确的专业知识,常识懂得多,反而会更富有、更幸福。通识能力是跨学科的,高于学科知识;它更是综合性的,是对于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与超越。特别对于15以上的青少年读者来说,拓展知识广度与深度,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提高跨学科能力,更应该提早开始

● 来自世界高水平大学的通识课程,涵盖科学简史、认识论、工程学、批判性思维、科学哲学、启蒙运动、艺术、美学等12个通识领域。

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通识教育与通识阅读应运而生。目的是让读者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成为一个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全方面发展的人。

● 由全球知名高校的一线教授、讲师联手打造

作者是来自纽约大学、多伦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皇jia工程学院、伦敦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教授、讲师,这套书还得到了清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yang音乐学院等国内高校教授鼎力推荐。

● 湛庐文化出品。


[作者简介]

《人人都该懂的科学简史》[英] 肖恩·F.约翰斯顿

●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科学史副教授,英国特聘物理学家,高等教育学院研究员,致力于研究科技学史和科学哲学,以及它们对当代社会产生的广泛影响。

● 曾在加拿大粒子加速器中xin(Particle Accelerator Facility)、加拿大国家光学研究所(National Optics Lab)以及加拿大卫星数据分析中xinNational Satellite Image Analysis Centre)担任专家,并在加拿大和英国的一些工程公司担任项目经理。

● 本科与硕士毕业于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并在英国利兹大学取得了科学哲学的博士学位。

《人人都该懂的古典音乐》[英] 朱利安·约翰逊

● 英国知名音乐学家,现任英国伦敦大学皇jia霍洛威学院音乐教授,还曾在牛津大学、萨塞克斯大学担任教职,著有大量有关音乐史和音乐美学的作品。2005年,他被授予英国皇jia音乐协会的登特奖章(Dent Medal),以表彰他对音乐学做出的杰出贡献。2017年,他被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

● 约翰逊是一位活跃的作曲家。他曾经两次担任英国爱乐乐团的顾问,也曾担任过《梦幻之城:维也纳1900—1935》(City of Dreams: Vienna 1900-1935)等作品的顾问。此外,他的音乐作品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地都得到过表演。

● 约翰逊是一位音乐领域的公共演说家和科普者,致力于促进公众对音乐的理解。为此,他经常参加BBC广播电台和BBC电视台的音乐节目,并且在过去20年里,他经常针对英国皇jia歌剧院、各大乐团的作品开展公共讲座。

《人人都该懂的认识论》[加] 罗伯特·马丁

● 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哲学教授。

《人人都该懂的工程学》[英] 娜塔莎·麦卡锡

● 英国皇jia工程学院政策顾问,英国皇jia学会高ji政策领导小组成员,伦敦大学学院科学、技术、工程与公共政策跨学科荣誉讲师。

《人人都该懂的艺术》[加] 劳里·施耐德·亚当斯

● 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博士,纽约市立大学约翰·杰伊学院艺术史教授。教授艺术史4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和精神分析、艺术方法论等。

● 亚当斯在艺术史领域出版了诸多著作,包括《西方美术史》(A History of Western Art)、《西方艺术通史》(Art Across Time)、《艺术方法论》(The Methodologies of Art)、《艺术与精神分析》(Art and Psychoanalysis)等。

《人人都该懂的美学》[加] 查尔斯·塔利亚费罗

● 毕业于哈佛大学和布朗大学,在神学和宗教哲学领域造诣颇深,现担任美国圣奥拉夫学院哲学教授,学术期刊《开放的哲学》(Open Theology)的总编辑。

● 出版过20多本哲学著作,如《爱,爱,爱》(Love, Love, Love)、《宗教哲学》(Philosophy of Religion)、《证据和信念》(Evidence and Faith)等。

● 曾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多所高校担任访问学者或客座讲师。

《人人都该懂的批判性思维》[加] 莎伦·M.凯

● 多伦多大学哲学博士,达尔豪斯大学博士后。现为约翰·卡罗尔大学哲学教授。

《人人都该懂的心理学》[英] G.尼尔·马丁

● 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心理学讲师。他是英国的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学》(第三版)的合著者,为《泰晤士报》《观察家》《心理学家》等报纸、杂志撰写了150多篇关于心理学的文章。

《人人都该懂的科学哲学》[美] 杰弗里∙戈勒姆

● 美国玛卡莱斯特学院哲学系讲席教授。他在课堂上把复杂难懂的哲学讲述得清晰透彻、充满趣味,被学生评价为“十全十美的教授,比十全十美更好的人类”。

● 钻研哲学30余年,专长于哲学史、形而上学和美国哲学。

● 喜欢滑冰,爱听舒伯特和“快乐小分队”的音乐。

《人人都该懂的哲学》[英] 彼得·卡夫

●纽约大学伦敦校区哲学老师,并曾在大量国际知名大学担任客座讲师。在他的课上,晦涩的哲学变得清晰且有趣,吸引了大量的学生为哲学驻足。

●英国知名作家,已出版10余部作品。因为他的作品兼具思想性和通俗性,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于是受邀为BBC广播公司的哲学节目撰写稿件。因为在传播哲学知识的同时还非常具有幽默性,所以该节目也广受欢迎。

《人人都该懂的法庭科学》[美] 杰伊·西格尔

● 现为印第安纳大学与普渡大学印第安纳波利斯联合分校的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系主任,并曾任该校法医和调查科学项目的主任。

●曾在弗吉尼亚大学担任法医化学家3年,之后在密歇根州立大学担任教授和法医科学项目主任25年。曾获得美国法庭科学学会颁发的杰出研究员奖。

《人人都该懂的启蒙运动》[英] 吉隆·奥哈拉

● 英国知名作家、哲学家、计算机科学家。

● 南安普顿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和首xi研究员,专门研究政治、哲学和技术认识论。

● 曾出版过多部著作,包括《咖啡机中的间谍》《信任》《在布莱尔之后》等。


[各方赞誉]

《人人都该懂的科学简史》一书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堪称一本科学史入门佳作!在知名科学史学家肖恩·F.约翰斯顿的行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本书不仅是对重大科学突破的叙述,还是对当代社会更深层次问题的探索。

——彼得 • 莫里斯

英国赫瑞-瓦特大学教授

这本书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什么是西方的古典音乐,以及这种音乐对全人类的意义。它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古典音乐不仅承载着人类的精神和情感,还与社会和历史的发展紧密相连。作者在引言中还强调了对音乐的聆听,书中还附有很好的“拓展阅读与推荐音乐”的部分。此外,中文的译笔也很流畅,有助于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

——余志刚

yang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英国音乐学家约翰逊的专著总能以清晰却具有思辨性的视角切入那些核心的古典音乐议题,这本古典音乐入门指南更是如此。无论是音乐爱好者,还是专业音乐学习者,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理解古典音乐及其发展历程的线索。通过阅读这本书,懂得古典音乐的知识并引发一些有意义的思考不再是一种奢求

——贾抒冰

yang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学副教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音乐学博士

音乐这个事物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古典音乐”的背后藏着怎样的真相?它为何生生不息地存在于这个世界?又为何以如此之多的面貌和形式存在?它与我们的生命、现实有何实际的联系?它是人类用来表达自身以及描述世界的一个不可替代的载体吗?抑或,它是人类不同时代的文明存在过的一个特别的证据吗?我诚心推荐朋友们试读朱利安•约翰逊所著的《人人都该懂的古典音乐》,这真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好书!相信它的讲解角度,必能触动到许多人的内心。

——郑晓峰

钢琴家,学者

约翰逊将对古典音乐这门学科的无限热情与广博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并用有效且毫不费力的方式将这些内容传达给了广泛的读者。

——《古典音乐》杂志(Classical Music

关于古典音乐如何从平淡无奇的状态发展到今天,约翰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引人入胜的视角。他以自己丰富的学识,轻描淡写地将不同阶段的故事与西方文明发展史上的各种事件联系在一起,同时又能激励好奇的人们去进一步进行研究,并聆听他所提到过的伟大作品。

——英国古典音乐电台(Classical FM)

这本书结构清晰,很容易理解,非常适合刚刚接触认识论的读者。

——邓肯.普里查德 爱丁堡大学哲学教授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非常引人入胜。

——保罗.斯诺登-格罗特 伦敦大学学院哲学教授

这是同类书中好的一本,对工程学进行了大胆方面的介绍。

——史蒂文福勒

英国华威大学社会学教授

一本非常好看的书。书中充满了有趣的故事,对创新与创造感兴趣的人来说,读这本书是一种享受。

——达梅温迪.霍尔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英国计算机协会会长

这本书对工程师的想法和行为讲解得非常完善。

——伊戈尔.亚历山大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名誉教授

不仅仅是对工程师,娜塔莎.麦卡锡向我们所有人提出了挑战,要我们对越来越丰富的设计世界的方式负责。

——卡尔.米查姆

技术哲学家、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教授

这是一本讲述艺术发展脉络的书,思路清晰,内容翔实。无论读者是否了解艺术,本书都非常适合成为他们初步或进一步与艺术进行对话的入门读本。

——理查德·伍德菲尔德(Richard Woodfield)

英国伯明翰大学和格拉斯哥大学的艺术史荣誉高ji研究员

亚当斯以非常精妙和通俗的语言讲述了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并阐述了它们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的意义,这对读者来说十分有益。

——玛丽·戈尔茨坦(Mary Goldstein)

纽约市立大学哲学荣誉教授

这是关于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清晰、实用、吸引人的书之一!亚当斯在书中表现出一种开放且清醒的思考方式,而这正是如今充斥着偏见和短视的社会中非常急需的。

——威廉·约曼(William Yeoman)

《西澳大利亚人报》(The West Australian)作家

这本书关于艺术品用途的内容非常独特,比如艺术品的创作是为了追求美观和卓然,或者凸显国王的权威,或者出于政治和经济动机等。这大大拓宽了我们对艺术品的认识。

——安德鲁·麦凯(Andrew McKie)

《艺术季刊》(Art Quarterly)编辑

本书通俗易读,且非常具有说服力。作者对美学这个宏大主题的阐释十分简明扼要。可以说,这是一本非常成功的著作。

——丹尼尔·N.鲁滨逊(Daniel N.Robinson),牛津大学哲学教授

初次阅读这本入门读物的读者将会了解到大量关于美学的知识。作者用许多艺术方面的实例来说明美学的主要问题,想必会让读者产生深刻的见解。

——加里·艾塞明格(GaryIseminger),美国卡尔顿学院哲学名誉教授

想要了解美学,读《人人都该懂的美学》是zui好的选择。它的内容引人入胜,所涉及的范围广泛,例子丰富,可以为你提供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

——戴维·维西(DavidVessey),美国大峡谷州立大学哲学助理教授

阅读《人人都该懂的美学》这本书,感觉就像被邀请进了一个美丽而迷人的宫殿。塔利亚费罗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美学中的某些问题,也教会了我们如何以新的方式看待艺术作品。

——保罗·里森纳(Paul Reasoner),美国贝塞尔大学哲学名誉教授

这是我所知道的zui好的美学入门读物,它是一本趣味盎然的书。

——戴维·奥哈拉(David O'Hara),美国奥古斯塔纳学院哲学和古典学助理教授

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丹·欧布莱恩英国开放大学讲师

这是一本关于批判性思维技能精炼且非常吸引人的书。

——霍华德·加宾纳什 南印第安纳大学社会学教授

心理学离我们很近,它就在日常生活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中。人人都该懂心理学,这个观点其实人人都知道,只是面对浩如烟海的入门书籍和课程,我们无法分辨、无法选择、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如果你也是这样,那这本《人人都该懂的心理学》就是一张进入心理学大门的可靠通行证。

——喻丰西安交通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本书是科学哲学的头号入门之作。

——罗纳德∙N.吉尔

明尼苏达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

这本科学哲学的导论很好!内容新颖、兼容并包,重要的是,它读起来有趣。

——玛格丽特∙莫里森

多伦多大学哲学教授

清晰、生动、发人深思。书中举了很多过去或现在的例子,很有帮助。对于任何有兴趣探索科学的目的和局限的读者,我都强烈推荐这本书。

——罗伯塔∙L.米尔斯坦

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哲学系副教授

杰弗里∙戈勒姆是玛卡莱斯特学院zui棒的教授,他就是我选择哲学专业的原因!他把困难的问题解释得简约而不简单。去上一节他的课吧,这是毕业前必做的一件事!

——玛卡莱斯特学院的一位学生

杰弗里是一个可爱、聪明、有爱心、有温度的人。他对课程材料有深入的了解,非常善于思考和阅读,并且擅长解释复杂的想法,让它们看起来很清晰。他是一位十全十美的教授,比十全十美更好的人类。

——玛卡莱斯特学院的另一位学生

何为哲学?哲学何为?《人人都该懂的哲学》一书以简明的方式和日常的话语,给出了常人开卷即明的通俗解答。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论述却传达出了深刻而复杂、宏观而实用的思想。何谓言简意赅?请观斯言!

——万俊人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伦理学会会长

哲学源于对世界的好奇。然而,当人们试图为这些“好奇”找到答案时,却常常困扰于那些看似复杂、艰深甚至晦涩的哲学问题。本书不仅通过呈现重要而深刻的哲学问题回答了什么是“人人都该懂的哲学”,更通过这些问题的生活化和论证的通俗化提供了“人人都能懂的哲学”。

——王露璐 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这本书简直了不起,如果在我学习哲学的时候有这本书就好了。本书以生动、迷人、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哲学的所有核心问题。

——威廉·欧文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哲学教授

没有比这本书更好的哲学导论性书籍了。

——保罗斯诺登·格罗特,伦敦大学学院教授

本书是一本内容清晰且精美的作品,具有非常精彩的表述与卓然的总结。

——约翰·科廷汉姆,雷丁大学哲学名誉教授

非常!这本书论述细致、反思性强、解读清晰,且具趣味性。

——蒂莫西·查派尔,开放大学哲学教授

这本《人人都该懂的法庭科学》不仅文风简单清新、内容浅显易懂,而且在通俗中呈现出了物证技术的专业性以及叙事过程中的法律证据语言。该书如同一只轻柔的手,撩开了法庭科学神秘复杂的面纱,让人明明白白地去欣赏它的历史与现在。

——西北政法大学公安学院教授,法医学博士 冯雪

这本书很容易理解,但同时也很严谨,其中杰伊·西格尔对观察者偏见的讨论尤为杰出。本书适合所有对法医学感兴趣的人阅读。

——丹佛大都会州立大学化学教授和犯罪学主任 克里斯·廷德尔

对任何想要了解法庭科学的人来说,这本书非常值得推荐。人们接触这一领域的知识,不应只局限于电视或其他媒体。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法医和分析化学副教授 西蒙·刘易斯

本书深入浅出地将启蒙运动的瑰丽宝藏逐一呈现给读者,它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罗列,而是发人深省的描述。读者可沉浸在历史长河中,静观艺术的流变与延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迎庆

这本书的内容兼具知识性和生动性,是读者开始接近启蒙运动的一个非常棒的起点,适合所有对启蒙运动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爱丁堡大学英语文学高ji讲师彭妮·菲尔丁

吉隆·奥哈拉为读者介绍了启蒙运动的基本知识。可贵的是,这本书没有任何令人生畏的内容,并且对启蒙运动遗产的困境和争议发表了敏锐的观点。

——《对理性的威胁》作者丹·欣德


[目录]

《人人都该懂的心理学》为例

心理学研究什么

01 心理学是什么

怎样界定心理学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心理学起源于哲学

现代心理学的5 个流派

心理学领域的3 种研究方法

02 中枢神经系统与人的行为

脑的结构和功能

研究脑和行为的认知神经技术

饥饿和性:人类最基本的生物学行为

睾丸素:与支配地位密切相关的激素

心理药理学:药物对行为的影响

进化心理学:为什么男女对伴侣的要求不同

03 感觉与知觉

视觉:如何看到并区分不同的颜色

视知觉:如何识别不同的物体

听觉:声音的3 种知觉属性

嗅觉和味觉:品尝美食依赖什么

躯体感觉:疼痛对求生的驱动力

意识状态:人是否有没有意识的时刻

04 学习、记忆与遗忘

学习:个体产生学习行为的4 种方式

记忆: 如何产生记忆并回忆事件

遗忘:艾宾浩斯等人的记忆研究

05 语言与沟通

语言:最成功的交流媒介

阅读:人们如何阅读以及有哪些言语障碍

男女在沟通上的思维差异

06 智力与人格

智力:如何带来个体差异

推理和决策:8 种普遍的认知偏差

人格: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人格

07 发展心理学

动作和知觉发展:视觉悬崖实验

记忆发展:你最早的记忆是什么

认知发展:皮亚杰的理论

皮亚杰的理论面临的挑战

情感和社会发展:依恋行为

性别角色发展:女孩天生喜欢粉色吗

道德水平发展:如何处理道德困境

08 社会心理学

社会认知:对他人的印象是如何形成的

归因理论:我们如何评价他人的行为

态度:是否与行为有必然联系

服从和从众:如何影响他人

群体:为什么人在群体中会更暴力

偏见:歧视是如何产生的

爱与恨:什么会影响人们的攻击和帮助行为

09 情绪、压力与健康

情绪:对激发动机的事物产生的反应

压力:人们如何面对各种应激源

健康心理学: 如何促进和维持健康

10 变态心理学:心理疾病

对心理疾病的偏见和误解

心理疾病的分类

4 种最主要的心理疾病疗法

4 种最普遍的心理疾病

拓展阅读

术语表

译者后记


[]

(以《人人都该懂的心理学》为例)

心理学研究什么

心理学到底研究什么?

在那个骄奢华贵,人人都穿着有垫肩的衣服、涂抹着发胶的20 世纪80 年代,我进入了一所隐没在苏格兰东北海岸的历史悠久的大学,成为一名学习英语、哲学和心理学的学生。我本来并没有打算学心理学,我当时的雄心壮志是成为一名作家和记者。但我当时必须选修第三个学科,于是我请教了新生的指导老师,询问他曾经的选择是什么。他当时选的是心理学,于是,我也选修了心理学。

刚跨入校园的时候,我对心理学到底研究什么一无所知。我不知道心理学是什么,并且把它和以研究、治疗心理疾病为目的的精神病学混为一谈。入学的第二年,我读到了一段影响我一生的话。当时,我坐在礼堂的台阶上,在研究方法手册里读到了下面这句话:“心理学家可以被看作去剧院观察观众的人。”

这真是一句精彩的格言,深深地打动了我。

第一,这句话也许只是一句老掉牙的警句,但它以简要、巧妙、诙谐和生动的方式总结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这句话概括了人们固有的关于心理学家花费大量时间观察、分析他人行为的刻板印象,尤其是对男性心理学家,这种刻板印象特别深。

第三,这句话表明心理学家是古怪的戏迷。心理学家看戏的情景或许是这样的:“你觉得他演的哈姆雷特怎么样?”“我不知道,因为我一直在忙着看第二排12 座的人努力‘啃’棒棒糖吃。”

第四,这句话完全是错误的。通过本书,我希望能告诉你这句话有什么不对以及为什么不对,也希望能通过引用经典研究和新的研究进展来回答“心理学到底研究什么”这个问题。

人为什么会变得好斗?脑是如何工作,使人能看到、听到和感觉到事物的?人为什么会有偏见?测谎可靠吗?人们睡觉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剥夺睡眠真的会损害人的思考能力吗?听莫扎特的音乐可以提高智商吗?婴儿是怎样学会感知和思考的?有没有基本的情绪?如果有,它们是什么?人们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治疗有效吗?当他人经受痛苦时,我们真的只是旁观者吗?个体的智商和人格特征能够测量吗?人们为什么会声称自己记得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说服是怎么起作用的?人们为什么会忘记事情?人们会偏爱某种体形吗?如果会,为什么呢?原谅并忘记会更好吗?人们可以成功减肥或减少吸烟行为吗?拥有光鲜的外表算一种优势吗?关于以上问题,你可以在本书中找到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答案。

虽然本书的篇幅只能揭开行为科学研究领域的冰山一角——心理学家,但我希望它能令你着迷。就像其他学科的科学家一样,心理学家不可避免地为上面提到的问题以及其他未提及的问题的正确答案而争吵。此外,本书最后的拓展阅读也会引导你找到更多的相关信息。

无论你对所读的内容有什么评论,我都非常期待能收到你的来信(我的电子邮箱:n.martin @ mdx.ac.uk)。

感谢尼基· 布伦瑞克(Nicky Brunswick)审阅了本书的初稿,同时感谢玛莎· 菲利翁(Marsha Filion)在本书从手稿到出版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感谢她对这本书的热情和执着,还要感谢她亲手烘焙的法式糕点,那味道简直无可挑剔。

所以,从现在起,请抛开你心中的所有偏见和假设,真相一定会让你感到更加有趣。请尽情享受本书的阅读之旅吧!

[精彩样章]

(以《人人都该懂的心理学》为例)

归因理论:我们如何评价他人的行为

在讨论如何评价别人之前,有必要简单说明一下人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我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但一些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分别是私下里的自我和展现给公众的自我。私下里的自我是指自己的想法和感觉,展现给公众的自我则是指人们喜欢扮演的自我,通常是指塑造出的一个良好的形象。降低自我意识会导致去个性化,会使人变得不受约束和冲动;在极端情况下,去个性化还可能导致放浪形骸以及对他人尊严的蔑视和践踏,就如同美军在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的事件所说明的那样。如果真实的自我与展现给公众的自我不一致,人们就会感到悲伤和沮丧。如果扮演的公众角色与真实的自我不相符,人们则会感到焦虑或害怕。

在有关社会认知的词典中,最受欢迎的一个词是“归因”。小说家马尔科姆· 布雷德伯里(Malcolm Bradbury)写道:“社会学家可以做任何事,并称之为工作。”这一点或许也适用于社会心理学家。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成为社会心理学家。我们会思考为什么人们以某种方式行事,他们的行为是否可以预测。所以,我们会认为如果对他人友好,他人也会更喜欢我们并给予回报。归因理论解释了在人们的常识中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他人的行为。事实上,除了归因理论,还有许多其他的理论可以解释是什么导致了他人的行为,但本书只关注最流行的理论。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以特定的方式行事要么是环境使然(情境因素),要么是个性使然(特质因素)。根据归因理论的一种变体,人们是根据他人行为的一致性、一贯性和特殊性这三点来将其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情境因素)或内部因素(特质因素)。

首先,一致性行为是人们对大多数人所期望的行为。例如,人们可能不会认为借硬币给他人打电话的行为是慷慨的,因为大多数人都会这么做,这就是归因于情境因素。不过,如果有人拒绝这么做,人们会认为他很吝啬,这就是归因于特质因素。

其次,人们还会根据他人行为表现的一贯性来评价他们。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很一致,人们会将该行为归因于特质因素。例如,有些人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很兴奋,所以人们就会认为他们本身性格就很活泼。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不一致,人们会把该行为归因于情境因素。例如,有些人有时会很兴奋,于是人们就会认为他们仅仅是在某些事情上表现得很活泼。

最后,人们会注意他人是否经常在特定情况下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行事。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只有当与他的某个朋友在一起时才会变得令人讨厌,于是你会认为这个朋友对他有不良影响,这就是归因于情境因素。相比之下,如果所有人都讨厌这个孩子,人们可能会认为他本身就很招人讨厌,这就是归因于特质因素。

正如前面讲到的那样,人在分析他人行为时似乎是有条不紊且理性的,但仍然会在判断时出错。其中一种错误是基本归因错误,指的是人们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特质因素。例如,看到汽车司机犯错时,人们倾向于认为他无法胜任这份工作,而不会认为他犯错是因为车后座上有个哭闹的孩子,或者是因为听到了发动机传来的令人不安的噪声,又或者是因为他不得不躲避另一辆车。

基本归因错误还可以通过20 世纪60 年代一个著名的实验来阐明。在实验中,研究者给被试呈现了一些学生所写的关于是否支持卡斯特罗的文章,然后要求被试对学生的态度进行评价。当告知被试作者可以自由表达观点时,他们认为支持卡斯特罗的文章的作者是真的支持卡斯特罗。然而,当明确告知被试作者的立场受到了外界限制时,他们仍然认为文章的内容就是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在这里,可能影响写作的情境因素被忽视了。

事实上,人们也可以表现得正好相反——在评判自己的行为时,人们更倾向于将其归因于情境因素。在人们眼中,自己的行为是可变的,但他人的行为是相当稳定的,这被称为行动者– 观察者效应。这一效应在一项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释。这项研究要求学生情侣解释他们争吵的原因。结果发现,在评论自己的行为时,人们往往会将争吵归因于经济困难、工作太忙等情境因素;当提到伴侣时,他们则往往会把争吵归因于伴侣的性格,比如伴侣很自私、不信守诺言等。

之所以会产生以上这样的错误归因,可能是因为人们对自己和他人行为关注的焦点是不同的。当他人做出某种行为时,人们会把焦点放在他们所做的行为上,而不会关注他们所处的情境。相对地,人们认为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多变的,并且会因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会特别关注情境。

第二种判断错误是虚假一致性效应,指的是人们往往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受到普遍认同的,并且可以被当作一种行为规范。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周围都是与自己类似的人,或者是因为他们只在环境中寻找支持自己论断的证据,而不关注不支持自己论断的证据。

第三种判断错误是自利偏差,指的是人们倾向于将取得的重要成功归因于特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情境因素。例如,如果在考试中表现糟糕,人们会将其归因于试题中有些题目太难,而不会归因于自己对考试内容的理解不够、缺乏相关知识或准备不足。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归因错误,可能是因为人们要借此保护自己的自尊。这对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有抑郁倾向的人会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等因素,而不会归因于运气不好或其他外部因素。

与自利偏差相关联的一种判断错误是,人们认为在一个公正的世界里,每个人都会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于是,人们会将他人的不幸归因于那个人自身,而不是他所处的情境。例如,在极端情况下,人们会认为有些人失业、被强奸、感染艾滋病、遭受种族大屠杀都应该怪他们自己。犯这类判断错误的人往往是富裕且身处高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