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馆门口大排长队,逝者已逝,活着的人还请照顾好自己

2022-12-30 15:00:17 阅读 1813 次

殡仪馆门口大排长队,逝者已逝,活着的人还请照顾好自己-湛庐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急诊室开始人满为患,医生都只能不眠不休甚至拖着病体工作,连殡仪馆门口也开始大排长龙,人满为患,逝去的人仿佛一下子多了起来……

而随之增多的,还有失去亲人的父母子女,和他们的呜咽声……

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失去最亲的人,但不可否认的是丧亲之痛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去经历的,或早或晚,有人逃避事实不愿面对变得越来越抑郁;也有人悲痛至昏厥,不愿醒来。

无论是哪一种,相信都不是逝去的人想要看到的,他们在远方保佑着我们,甚至比我们自己更希望我们能够照顾好自己。

只是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面对丧亲之痛?又如何在这样的情绪下照顾好自己?《人生除此无大事》这本书中告诉我们悲伤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应对。

殡仪馆门口大排长队,逝者已逝,活着的人还请照顾好自己-湛庐

01

丧亲之痛

悲痛分为三个阶段:逝者去世前的预期阶段、实际去世时的急速增强阶段,以及去世后的漫长消退阶段。最后那个漫长的消退期就是哀悼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她在哀悼”。哀悼是一个美丽的词,它涵盖了从悲痛的无底深渊中慢慢升起,最后找到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视角的过程。当哀悼期结束时,你与逝者的关系并没有结束。这一过程不需要“推动”,而是自然地转变。

哀痛已经根深蒂固,成了你的一部分。生与死的概念重新达成平衡,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可以接纳一切改变,包括生命的逝去。你与逝者的关系也仍将继续存在下去,而且还会更加强大,让你的内心更加富足,哪怕这种关系已经不同于往日。

殡仪馆门口大排长队,逝者已逝,活着的人还请照顾好自己-湛庐

悲痛会伪装自己。它常常表现为虚无主义、怨恨嫉妒、自我厌恶、无端流泪,有时甚至会表现为不合时宜的大笑。它可能会表现为麻木、乏味或嗜睡,也可能表现为冲动易怒、骚动不安,或者洞察力与创造力的爆发。关键在于,悲痛改变了你。除非你了解悲痛的一千种不同的呈现方式,否则你很有可能会误判自己或他人的情绪。

有时悲痛表现为对自己而非逝者的愤怒。人们会责备自己在逝者去世前没有说或做正确的事情。他们本来有机会说“再见”或“我爱你”,却没有说。悲伤心理治疗师克莱尔·比德威尔·史密斯经常看到这种情况:“他们为自己没有早点想明白这一点而感到非常沮丧,因此有太多愤怒、内疚和悔恨的情绪。”

丧亲之痛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方式和强度都是动态变化的。前一刻还麻木不仁,下一刻可能就泪流满面。

殡仪馆门口大排长队,逝者已逝,活着的人还请照顾好自己-湛庐

02

悲痛让人孤立无援

丽贝卡·索弗是在线分享丧亲经历的网站和社区MODERN LOSS的联合创始人。她的母亲在一场车祸中去世,那时她才30岁。索弗在母亲去世后请了两个星期的假,几乎没有悲痛的时间,接着就回去继续做电视制片人的工作了。

3年后的一天,她接到了一个电话,要她准备接回她父亲的遗体。原来她的父亲在去国外旅行的一艘游轮上心脏病发作去世了。接连失去双亲的打击让她崩溃,但此后不久她又重新投入到了工作中。“说实话,每次失去亲人,我都觉得自己的内心好像也快要死去,而且很少有人知道该怎么安慰我,”她说,“如果你自己没有经历过深刻的丧亲之痛,除非你是一个非常善于共情的人,否则你就很难真正理解正在经历这个过程的人。我觉得自己像个社会弃儿,因为丧亲的话题太过敏感,像是人们不愿触碰的禁忌。如果有人问我父母在哪里,我会说‘在费城’。我不会解释说他们其实是在费城的地下长眠。有时含糊一点,反而更轻松。”

每当她对那些询问她家人情况的人坦白时,总感觉周围的一切好像突然被吸进了黑洞里。“没有什么话比‘我妈妈刚死了’更具冷场效果,”她说,“我只是想自在地谈论我的经历,并不想看到别人因为我说了死字就觉得我好像会传染疾病一样。”

殡仪馆门口大排长队,逝者已逝,活着的人还请照顾好自己-湛庐

03

照顾自己

你永远无法“克服”亲人的离去。你的目标不是这个,而应该是好好活下去。

在《人生除此无大事》这本书中,给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请假休息。**在美国,企业一般不提供带薪丧假,不过很多企业在员工的直系亲属去世时都能提供3~5天的无薪假。你可以问问人力资源部门。

**试试心理治疗。**如果你容易出现抑郁症或焦虑症,一定要加以重视。悲痛和抑郁有时很难分辨,最好慎重一点,去寻求帮助。即使你没有抑郁,心理治疗也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仪式化。**现代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遗失了过去的悼亡习俗,比如在窗户上悬挂绉纱、穿黑色衣服、戴臂章等,也顺带遗忘了其背后隐含的智慧。这些显眼的标志可以让周围的人在与你交流时把握好分寸。人们会对你更加宽容和尊重,也不会对你有太多要求。通过这些传统习俗,你也可以借助古老相传的人生经验来理解自身的感受。有了确定的道路,你就可以清空繁杂的思绪,遵循古老的传统,没有思想的负担。不过若你不想遵循传统,也可以创造一种专属于自己的仪式,获得同样重要但不同的精神力量。你将永远铭记自己确立的规则。

写日记。每天睡前,写下你完成的一件事(起床也算)。或者就写一天的经历。你写的东西并不是必须保留的,如果不喜欢,也可以写完就扔掉。写作,就像与别人交谈一样,是一种理解和处理自身感受的方式。在悲痛时,你可能会有各种奇怪的想法,写作还可以让你不把这些想法太当真。

殡仪馆门口大排长队,逝者已逝,活着的人还请照顾好自己-湛庐

**回归本质。**悲痛会混淆人的感受,因此回归生活的本质很重要。你可以试着脱掉鞋子,感受脚下的大地,慢慢地深呼吸,好好吃饭(用心品尝)、喝水、睡觉。

制定一些新的“家规”。如果家庭的核心成员去世了,可能会动摇整个家庭的基础。你可以在每个人都能看到的地方写下一些家规,这是增强家庭急需的稳定性的一种方法。家规可以是宽容别人、保证充足的睡眠、尊重彼此的感受、共同努力完成事情,也可以是在需要时记得寻求帮助等。这些事情可以很好地提醒所有人,你们是一起面对悲痛的一家人。

殡仪馆门口大排长队,逝者已逝,活着的人还请照顾好自己-湛庐

04

除了上述建议外,还要记得尽量不要急于度过这一阶段。

悲痛是人生必经的阶段,对真正理解人生并健康充实地生活非常重要。

逝者已矣,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活下去,与其活在丧亲之痛的阴影中不肯走出来,不如勇敢面对事实,继续好好活下去。

《人生除此无大事》是一份真诚、实用、可操作的告别指南。讲述的内容面面俱到,帮助我们和家人在医疗护理、日常生活、家庭关系,以及身体、心理和经济上都做好万全的准备,来一场有准备的离别。不给亲人留下烂摊子,不给自己留遗憾。

《人生除此无大事》想告诉我们,功名利禄与生死离别相比,皆是人生小事。以往所见有关死亡的书籍,大都讲述如何直面自己的死亡,而该书除此之外,还讲述了如何面对自己亲人的离去。其实,死亡包含了“死前”“死后”全过程,只不过前者是之于自己,后者是之于亲人;抑或前者是之于亲人,后者是之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