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圣陶说:所谓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
而阅读习惯,无疑是其中最一本万利的。
怎么才能帮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呢?根据行为设计学鼻祖福格的模型,可以拆解成三个步骤:
我们想要别人产生我们期待的行为,首先,得挖掘或者激发他行动的动机。
比如很多幼儿园和学校都会引入行为管理表作为工具。不是光给小朋友讲道理说:你这样好棒啊,看书能帮你成为更好的自己哦。而是会在每次小朋友阅读完之后,马上给他一颗小星星,让他立竿见影看到自己被肯定,而且有直接的收获。这样小朋友的行为习惯会更容易养成。
当然这只是一个抛砖引玉的例子,并不一定适合你家宝宝。
现在你可以思考这几个问题:
· 孩子在哪些方面比较容易产生动机?
· 你期待他养成的阅读习惯,和他已有的动机怎么关联起来?
· 在他每次阅读过程中或者完成后,如何给他一个即时的、感性的正反馈?
可以从两方面入手——降低门槛+提高能力。
降低门槛很好理解,就是让别人更容易完成我们期待的行为,开始的时候期待放低一点,要求放低一点。
本来想让孩子每天幼儿园放学后先读3本绘本,这事儿可不容易,不如改成陪宝宝读一页绘本,这样更容易开始。养成了每天回来先读一页的习惯,行为自然巩固了之后,再考虑加量。
门槛降低之后,下一步就是提高能力,主要的方法有3个:
1.给他更多支持帮助
2.帮他找到适合自己能力的路径
3.设置循序渐进的阶梯和引导
看到这里,你再思考一下:
· 可不可以把期待的行为缩小缩小再缩小,直到不可能失败?
· 可不可以给孩子更多的支持帮助?
· 可不可以帮助他从他已经具备的资源里,找到具体的行为路径?
· 可不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引导和阶梯,让他不知不觉就培养了阅读能力?
更多关于优化能力的案例方法,可以听一下《福格行为模型》精读班的第九讲。
优化提示可以分三方面来考虑,一是明确,二是时机,三是有效。
比如和宝宝说“你每天要多读1本绘本”其实就是没有用的,而和宝宝商量“每天做完作业之后读1本绘本可以么”就是一个更可行的操作。
时机,则是指尽可能找孩子的动机和能力比较强的时候提示。
有效是说,最好这个提示本身能够强化动机或者能力。比如蛋糕店门口飘荡的香气,既是一种提示,又能增强你的购买动机。
很简单的三步,先试试看。如果设计得不太成功,可以再听一下《福格行为模型》精读班的第2讲,用ABC微习惯配方来帮助孩子养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