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9.0,想要真正阅读,从这本书开始吧

2022-11-16 11:02:41 阅读 1485 次

豆瓣评分9.0,想要真正阅读,从这本书开始吧-湛庐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

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

如何让这一生更有意义,死而无憾?

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

豆瓣评分9.0,想要真正阅读,从这本书开始吧-湛庐

但是,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及深刻的文笔,用《最好的告别》一书告诉我们:

死亡不是一瞬间的事,它关系到你活着的时候对亲密关系和自我价值的思考。重新认识死亡,你才能更好地配置当下的生活

湛庐特别请到云南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最受00后追捧的“死亡课”老师袁长庚,带领我们精读《最好的告别》,一起穿越生命的迷雾

豆瓣评分9.0,想要真正阅读,从这本书开始吧-湛庐

**1.**关于作者阿图·葛文德

豆瓣评分9.0,想要真正阅读,从这本书开始吧-湛庐

我们即将开始的这门精读班的主角阿图·葛文德是一位外科医生,作家,公共卫生方面的专家,也是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的教授。

他手握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诸多知名学府的学位,曾经获得多项专门奖励“天才级”优秀人才的奖学金。从奥巴马到拜登,他是美国政府多个部门和项目的参与者、顾问,还领导着国内外许多医学服务组织

此外,他还是一个优秀的内容生产者,长期给《纽约客》杂志供稿,迄今为止出版了四本书,每一本都出现在畅销榜单上。

他曾经是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是奥巴马医改的关键人物。据说,巴菲特的合作伙伴、金融大鳄查理·芒格在读完他的一篇文章之后,立即写下一张两万美金的支票作为礼物。巴菲特本人亲自向媒体作证说,“这件事是真的”。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都可谓是绝对的人生赢家,是少见的全才型选手。

对于这样一个经历近乎于传说的人,我却要提醒大家,葛文德医生确实非常厉害,但这种厉害跟他传奇的经历和过人的能力之间没有必然关联,我们在读葛文德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他带给我们理解生命的新思路,而这种新的思路本身并不限于他所讨论的医学问题

**2.**为什么要读阿图·葛文德

豆瓣评分9.0,想要真正阅读,从这本书开始吧-湛庐

我是一名大学教师,教授的专业是文化人类学,具体说来,我的研究方向是医学人类学。这听上去可能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简单说来,我关心的是人们如何在生活中理解并维系身体的健康。有朋友可能会说,这不是医生的工作吗,轮得到人类学操心?

没错,提到健康,我们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求医问药。但是“健康”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渗透在日常生活当中,并且调动各种行动。

每天早晨起来,怎么吃早饭,需不需要锻炼,要不要额外补充一些营养,去单位去公司是走路打车还是坐地铁……可以说我们一睁眼就要处理跟“健康”相关的问题。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安排,往往指向对“健康”问题的思考,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明确意识到这种指向性。

所以,“健康”不只是不生病,它涵盖我们对身心自身运转状态,及对自身与周遭世界关系的理解。

有朋友可能会进一步追问:那我们就按照科学知识去保持健康就好了啊,为什么会扯上文化呢?

我们知道,现代医学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一套可以重复、可以验证的知识。但是大家往往忽略一点:科学知识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存疑。

所谓存疑,一方面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科学一定会告诉你,关于某些问题,我们就是“不知道”;另一方面,对于同一个问题,科学允许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不同的假说和观点,这些不同的假说和观点之间可能会经历漫长的“竞赛”,最后才会决出优胜者,而今天的优胜者有可能是明天的被淘汰者,没有人能宣称自己手握终极真理。

换句话说,医学知识是客观的,但也是动态的、多元的。医学可以提供很多健康指导,但不会大包大揽,不会向我们保证包治百病。

知识的这种状态,讲起来大家不难理解,但是如果要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就没那么简单。知识可以存疑,可以对有些问题不作答,但是我们具体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在生活的流动中维持整体的平衡。很多时候,知识可以保持沉默,但是我们必须做出选择、付诸行动。

举一个极端一点的例子,我们身边可能曾经有些亲友罹患不治之症,医学已经束手无策。但是我们会束手就擒吗?不会。我们四处寻找“名医”,我们尝试各种偏方,我们甚至去放生,祈求神灵护佑。最不济,我们也会像老话说的那样,让他“想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想喝点什么就喝点什么”。我们是被这背后的各种理论说服了吗?不是,我们只是需要行动,以此来证明我们没有放弃。

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健康观念都是一套自我搭建的信念和行动系统,在这个系统当中,往往存在多种多样的知识,很多时候这些知识甚至是彼此矛盾的。

不过,在人类学家看来,“人”本身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统一和自洽,但是将看似凌乱的各种要素整合成为剧本并且让它具备指导行动的能力,也是人所独有的“超能力”。

豆瓣评分9.0,想要真正阅读,从这本书开始吧-湛庐

所以,我们真的会听医生的话吗?坦白说,答案可能不像我们认定的那样确信。不是我们不听话,也不是我们天生愚昧,而是健康这件事本身太复杂,医学很重要,但它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声音。

有时候,这会造成一种很矛盾的状态:我们听医生的话,不见得就是尊重医学,也有可能是盲目或者无助,但是医生的话里面真正重要的部分,却有可能被我们选择性地忽略掉了。

交待这些,并不是为了炫耀我自己的专业或有什么独特洞见,这种理解问题的角度构成了我阅读葛文德医生的背景,也是促成我想要开设这门精读班的重要原因。

葛文德和他的书可能会让我们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某种不自洽:我们平常所认定的“医学”,未必是医学自身所坚持的理念和知识,而我们不曾熟悉甚至有时故意充耳不闻的观念,或许更符合医学自身的真谛。

我们都希望自己所在的世界有更先进的医术和医药,能够攻克更多的疑难杂症。我们都希望自己能认识高明的医生,或者至少应该是专业的医务工作者。当我们的健康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会选择将自己托付给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

看上去我们对于医学是极其信任的,但我们在中学课本里都读过《扁鹊见蔡桓公》,都知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古训。人类早在现代医学出现之前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有时候,我们并没有那么喜欢医生和来自医生的忠告。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虽然我们的日常语言当中甚至都充斥大量医学术语和医学表达,但是我们距离“医学”这种理解世界和生命的观念体系可能仍然相当遥远

“医学”不只是研发医药、解决病痛、延长寿命,究其根本,“医学”要回答的问题是“人”的问题。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都跟医院、医生、医药发生过关联,可是我们对医学的信任,往往伴随着比较直接,甚至有些功利性的目的。但是如果你去看医生,医生不开药不施诊,开始跟我们聊“人是什么”,十之八九会激起你的怀疑和敌意。

我希望陪伴大家,从这个角度出发,阅读葛文德,不挂号不拿药,单纯听医生聊聊“人”的事情。

3.****《最好的告别》是本什么书

我们要精读的书是《最好的告别》,这是葛文德已经出版的四本书里最新的一本,也是这四本书里最为深刻、最具启发意义的一本。在前三本书当中,葛文德关注的都是医学在当下时代的具体实践,尤其关注对美国医学服务现状的反思。

但是到了《最好的告别》,借由对衰老问题的思考,葛文德已经越过了狭义的“医学”边界,开始反思当下人类生存的处境,以及这个处境当中所隐含的认知和理念上的误区

可以说《最好的告别》谈论的实际上是如何认识“生命”,以及我们应该立足这样的认识去想象何种不一样的未来。

讨论衰老和老龄照护问题的作品已然汗牛充栋,换句话说,在这个题目上想要谈出新的见解并不容易。葛文德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不但谈出了新意,而且把这种对老龄问题的思考扩展为对美国社会中一些主流观念的反驳

葛文德在这本书里展示了很多平常不为人关注的医学景观,而且立足于当代医学版图的边缘去反思其中的问题。比如我们将要重点阅读的有关老年医学在美国医疗体系中遭受冷遇的问题,就是只有局内人才能够做到的一阵见血。

豆瓣评分9.0,想要真正阅读,从这本书开始吧-湛庐

我个人认为,之所以他的文章可以触动金融大鳄掏出支票相赠,原因就在于葛文德思想中的穿透性,而这种穿透性不限于对医学的思考。毫不夸张地说,《最好的告别》当中隐含着一种认知上的革命,无论是要解决个体生活中的困境还是实现整个社会做出行动转向,这种认知革命都是必要的先决条件。

《最好的告别》的英文标题是BeingMortal,直译过来就是“人固有一死”。有的朋友可能也阅读过一些与衰老相关的著作,我们可以想象,在这个领域的作品当中是相对避讳谈死亡的。

老有所为,老有所养,人间重晚晴,最美夕阳红,大多数作品都在淡化衰老和死亡之间无可否认的关联,想要突出老龄生活中相对积极阳光的面向。即使是指出问题,落脚点也常常是关爱老人、理解老人。

葛文德的策略则反其道而行之,在整本书当中时时刻刻或明或暗地指出死亡的必然性,全书立论的基础就是对这一必然性的接纳。用一种稍微心灵鸡汤一点的话说,葛文德要做的是“向死而生”。话虽如此,但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心里记挂着死亡,难道不会惶恐吗?不会绝望吗?不会丧失生的动力吗?

葛文德并没有把死亡问题谈成空洞玄学,相反,凭借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敏锐的公共卫生意识,他告诉我们,恰恰是在“必有一死”的前提下,可以形成一整套具体的行动指南,而这样的行动指南将有助于我们人生的圆满和幸福。

**4.**如何精读《最好的告别》

豆瓣评分9.0,想要真正阅读,从这本书开始吧-湛庐

《最好的告别》精读班有一纵一横两条逻辑。

纵向上看,课程结构非常简单,我们每一讲对应原书的一个章节,我会带着你,用八天的时间将全书通读一遍。在最后的一讲当中,我略微介绍一下葛文德的其他三本书,试着探讨一下葛文德的医学人文观点。

**每一讲的主体内容是对书中论证的解析,并且结合我的研究和阅读稍做拓展。**从全书结构来看,《最好的告别》层层推进、稳扎稳打,每一部分都有相对独立的问题意识和文本结构,各个部分相衔接又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依循这条线索,我们课程的条理和脉络也就自然成型。

另一条横向上的逻辑相对隐蔽。前面我已经讲过,之所以推荐葛文德,是我坚信他所传递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系统对我们很有益处,而这种思维和观念本身如果能够得以贯彻,所能够解决的问题又岂止限于生老病死?

在我看来,葛文德的很多观点是在给当代人“解套”,让我们从思维惯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葛文德没有发现什么灵丹妙药,他也不可能阻止老病之躯不可避免的下滑,但是等我们读完书,你或许会发现,有时候,我们只是调整了问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就可以部分消解问题的冲击

我曾经在医学院的专业课和面向所有学生的几门通识选修课上都讲解过《最好的告别》,实践表明这本书的延展性、开创性使得它可以在不同的群体当中引发共鸣。即使是尚且青春年少,距离衰老还很遥远的大学生,也能够读出葛文德言外的深意。他们并没有觉得这本书距离自己很遥远,甚至在其中读出一种直指当下生存问题的紧迫感。每一次带领不同的人重读这本书,我总会有新的收获。这是一本会不断“生长”的书,常读常新,能够持续地为我们带来启示。

现在大家对“精英”这个词已经有些慎重了,但是在我看来,“精英”不是自命不凡、鄙夷他人,在知识领域,“精英”是一种对人云亦云的警惕以及努力尝试寻求认知突破的勇气。

葛文德就是这个意义上的精英,他是一个挑战者,是一个试图改变人们思路的人。我们读他的书,没办法成为一个像他那样医术高明的医生,但是可以学习做勇于从认知惯性中突围的先行者,这也是我开设这门精读班的最根本的意图。

作为一个人文学者,我既不盲目崇拜现代医学,也不会非常浅表地逢“西医”必反。医学凝结着人类对自身和世界认识的心血,它应该构成我们严肃理解生命的一个重要参照。

我坚信,医学是“人学”,技术和医药一定关联着生活和社会。通过葛文德的文本,我们或许能实现认识上“打通”,并且让一种崭新的、通透的认识,烛照我们通向未来美好生活的道路。